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5章 吾心安处打个盹 (第8/17页)
佛,只会让人一头包,直喊疼。嗯,你们两个,听过一桩佛家公案吗?一位高僧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外一位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个偈子,你们觉得有高下之分吗?” 曾掖摇头道:“听不懂这些。” 马笃宜笑道:“当然是后者更高。” 陈平安轻声感慨道:“佛家立意,兴许是后者更高,可前者却是世间痴迷汉人人可坐的渡船。当自渡之人,放下手中竹篙,起身登岸,最后走出了下船的那一步,才可以说自己悟了后者。渐悟是顿悟之本,这里边的先后顺序,其实还是有的。人生在世,心镜蒙尘,不擦拭就会积垢,黯淡无光,哪有天生就直达彼岸的佛子。” 陈平安笑了笑,补充道:“两个偈子都好,都对,之所以跟你们闲聊这个,是因为我先前游历青鸾国那一趟,路上听闻士子说佛法,对于前者十分不屑,单单推崇后者,加上几本类似文人笔札的杂书上,对待前者,也喜欢暗藏贬义,我觉得有些不太好而已。” 马笃宜笑道:“以前很少听陈先生说及佛家,原来早有涉猎。陈先生真真是博览群书,让我佩服得很哪……”马笃宜做了个鬼脸,道:“不行了,我自己都说不下去了。” 陈平安微笑道:“这说明你的马屁功夫,火候不够。” 之后三骑,经过了一处带着仙气的名胜古迹,是一处无主的深潭,入秋时分,就已经寒气凛冽如酷寒时节,石壁上篆刻着一句地方县志无据可查的朱红崖刻:“古壁彩虬金帖尾,雨工骑入秋潭水。”三人抬头望去,壁上确实有些彩绘痕迹,依稀可见蛟龙之姿,而脚边潭水碧绿,不见任何鱼虾。 陈平安收回视线,伸手探入潭水,凉意阵阵,便没来由想起了家乡那座建造在河畔的阮家铺子,是相中了龙须河当中的阴沉水运。这座深潭,其实也适合淬炼剑锋,只是不知为何没有仙家剑修在此结茅修道。陈平安骤然间赶紧缩手,原来水中寒气,夹杂着许多阴煞污秽之气,就像一团乱麻,虽然不至于立即伤人体魄,可离着“纯粹”二字,就有些远了,难怪,这是修士的炼剑大忌。 想必早年这里也有故事。 大概就像桐叶洲的飞鹰堡和上阳台。 陈平安三骑此后远游梅釉国,走过乡野和郡城,会有稚童不惯见骏马,走入芦花深处藏,也能够时不时遇到看似平淡无奇的游历野修,还有县城街道上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娶亲队伍。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陈平安他们还无意间遇到了一处荒草丛生的荒冢遗迹,发现了一把没入墓碑、只露剑柄的古剑,不料千百年后,犹然剑气森森,一看就是件不俗的灵器,就是岁月悠久,不曾温养,已经到了崩碎边缘。马笃宜倒是想要顺走,反正是无主之物,磨砺修缮一番,说不定还能卖出个不错的价格,只是陈平安没答应,说这是道士镇压此地风水的法器,用来压制阴煞戾气,不至于流散四方,成为祸害。 马笃宜作为阴物,何尝看不出,只是不在意罢了,便笑道:“那就拔出了古剑,荒冢真要有妖魔现身作祟,咱们干脆降妖除魔。得了灵器,攒了功德,岂不是两全其美?” 陈平安摇头道:“陈年旧账,混淆不清,怎么就知道这其中没有苦衷和曲折?” 马笃宜有些埋怨道:“陈先生什么都好,就是做事情太不爽利了。” 陈平安笑道:“稚童气力不济,都能砸碎饭碗瓷器,那也算是一种爽利。那拨马贼,曾掖不一样可以说杀就杀?你也行,我当然更容易。” 陈平安感慨道:“人心汇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古寺寂寥,一个人走入其中,烧香拜佛,会感到敬畏,可若是闹闹哄哄,人头攒动,就未必怕了,再说得极端一点,说不定往佛身上刮金箔的事情,有人起个头,说做也就做了。” 骑马穿过乱葬岗,陈平安突然回头望去,四下无人也无鬼。 随后,一位神色漠然、眼神幽寂的年迈修士,出现在那处古剑钉入墓碑的乱葬岗。地底下,阴气腾腾,即便是察觉到了他极有可能是一位阳间地仙,那些躲在深处山根中的厉鬼阴物,依旧禀性难移,煞气聚拢,试图冲出地面。只是每当有厉鬼上浮,就立即有剑气如雨落下,地底下,哀号阵阵。 老修士当然不惧这些阴物,只是皱眉,自言自语道:“奇了怪了。不怕我身上故意流露出来的金丹气息,倒是怕一个四不像的年轻人?” 一次在深山湖边停马歇息,曾掖捡起石子打水漂,马笃宜独自拣选了一个僻静地方,脱了靴子,把双脚伸入沁凉水中,伸着懒腰,满脸笑意。刚好有蜻蜓徘徊不去,飞上玉搔头。马笃宜停下动作,想要它多停留片刻。 远处,有个肩挑一捆柴的少年樵夫,无意间路过附近,停下脚步,痴痴望着她,误以为是一位仙女,心生爱慕,却又自惭形秽。 马笃宜伸手赶跑那只蜻蜓,转过头,伸手拈住鬓角处的狐皮,就打算猛然揭开,吓唬吓唬那个看傻眼的乡野少年。 结果被陈平安丢来一颗小石子,弹掉她的手指。 马笃宜赌气转身,双腿晃荡,溅起无数水花。 少年赶紧跑开。他不打算告诉村子里边的同龄人,自己在湖边见着了一位那么漂亮的神仙姐姐,自己默默记在心中就好了。 在一座繁华县城,就连见怪不怪的陈平安,都觉得大开眼界。 有位醉酒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