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8章 小巷祖宅一盏灯 (第4/12页)
住进了崭新亮堂的高门大屋,家家户户门口都矗立有一对看门护院的大石狮子,最不济也有造价不菲的抱鼓石,半点不比当年的福禄街和桃叶巷差了,还留在小镇的,多是上了岁数不愿搬迁的老人,还守着那些日渐冷清的大小巷弄。然后多出许多买了宅子但是一年到头都见不着一面的新邻居,即便遇见了,也是鸡同鸭讲,各自听不懂对方的言语。 陈平安就这样回到小镇,走到了那条几乎半点没有变的泥瓶巷,只是这条小巷如今已经没人居住了,仅剩的几户人家,都搬去了新郡城,将祖宅卖给了外乡人,得了一大笔做梦都无法想象的银子,哪怕在郡城那边买了大宅子,依旧足够几辈子衣食无忧。顾璨家的祖宅没有售卖出去,但是他娘亲同样在郡城那边落脚,买了一栋郡城中面积数一数二的府邸,庭院深深,小桥流水,富贵气派。 陈平安从方寸物当中掏出一串钥匙,打开院门,给渠黄松了缰绳,让它在那座不大的院子里自己待着。 陈平安打开房门,屋里还是老样子,小小的,没添补任何大件。陈平安搬了条老旧长凳,在桌旁坐了一会儿,站起身,走出院子,重新看了一遍门神和春联,再跨入院子,看了那个春字。 暮色沉沉。 陈平安坐在桌旁,点燃一盏灯火。 本想着再坐一会儿,就去落魄山,给他们一个惊喜。 只是坐了一会儿又一会儿,陈平安还是没有起身,就是想要再坐一会儿。 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无论走出千万里,在外游历多少年,终究落在这里才能真正心安。 在爹娘走后,刘羡阳经常躺在这里的床板上,说着那些憧憬远方的胡话,小鼻涕虫也曾经常在这里埋怨那些大人的不讲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已不在,更要游必有方。 距离龙泉郡不算近的红烛镇那边,裴钱带着青衣小童和粉裙女童,坐在一座高高的屋脊上,眼巴巴望着远方,三人打赌谁会最早看到那个身影。 落魄山上,崔姓光脚老人正在二楼闭目养神。 朱敛又开始反复欣赏那些竹楼上的符箓文字。 女鬼石柔百无聊赖地坐在屋檐下一张竹椅上,到了落魄山后,处处束手束脚,浑身不自在。 披云山之巅。 大骊北岳正神魏檗和那条黄庭国老蛟并肩而立,一个笑容闲适,一个神色肃穆。 俯瞰远处那座小镇。 一条小巷之中,一粒灯火依稀。 大放光明。 小镇并无夜禁,夜幕中,陈平安离开泥瓶巷,稍稍绕路,牵马去了趟杨家铺子。 敲门后,是位睡眼惺忪的少年开的门,应该是魏檗书信上说的杨老头新收弟子。 陈平安歉意道:“你师父睡了吗?” 少年打着哈欠,反问道:“你说呢?” 陈平安无言以对。 习惯了书简湖那边的尔虞我诈和咬文嚼字,一时半会儿,还有些不适应。 少年皱眉问道:“找我师父做啥?有病?” 陈平安哑然失笑,沉默片刻,点头道:“确实是看病来了。” 少年皱眉不已,有些纠结。 月色下,视线中的年轻男子,脸颊微微凹陷,形神憔悴,瞧着挺像是个短命鬼,口音倒是家乡这边的人,不过从来没见过。 只是自己师父不爱露面,估计今夜是断然不会做这笔主动送上门的买卖了。何况之前闹出那么大的动静,如今杨家铺子的名声和生意都不太好,跟一大堆街坊邻居结了仇,如今都喜欢往月饼巷那边的一座药铺抓药看病,他跟师姐每天都闲得发慌。师父他老人家也是个跟银子有仇的怪人,从来不在乎杨家铺子门可罗雀,他家里人都犯嘀咕,去年就想着让他改换门庭,干脆去窑务督造署那边当差好了,舅舅都疏通好了门路,只是他自己不太乐意,觉得跟那帮官老爷打交道,每天见着了人就低头哈腰,没劲。 既然杨老头没有现身的意思,陈平安就想着下次再来铺子,刚要告辞,里边走出一位亭亭玉立的年轻女子,肌肤微黑,比较纤瘦,但应该是位美人坯子。陈平安也知道这位女子,是杨老头的弟子之一,是眼前桃叶巷少年的师姐,骑龙巷的窑工出身。烧窑有很多讲究,比如窑火一起,女子都不能靠近那些形若卧龙的龙窑,陈平安不太清楚,她当年是如何当成的窑工,不过估计是做些粗活累活,毕竟祖祖辈辈的规矩就搁在那边,几乎人人恪守,比起外边山上约束修士的祖师堂戒律,似乎更管用。 女子嗓音竟然如刀磨石,极为沙哑粗砺,缓缓道:“师父说了,帮不上忙,从今往后,叙旧可以,买卖不成。” 陈平安点点头,微笑道:“与你师父说一声,我回头再来拜访。” 女子犹豫了一下,瞥了眼陈平安背后的长剑,问道:“客人是位纯粹武夫?” 陈平安问道:“你也是?” 女子默不作声。 陈平安问道:“郑大风如今住在哪里?” 女子这才继续开口说话:“他喜欢去郡城那边晃荡,不常来铺子。” 陈平安看了她一眼,还有那个睡眼蒙眬的桃叶巷少年,笑着牵马离开。 土生土长的两人,如今大概还不清楚,自己的师父到底是谁,这座杨家铺子曾经接待过多少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