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1-7册)出版精校版_第112章 南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2章 南下 (第9/12页)

饿到绝路上的,会要求商队拿出些食物,他们就放行。商队当然懒得理睬,只管前行,一般来说,只要他们抽刀、摘下一张张硬弓,难民自会吓得作鸟兽散。
  也有一些难民,红着眼睛只管往前冲,打算哄抢一番,商队护卫扈从本就是江湖武夫出身,又不是石毫国人氏,一路南下,早已麻木,加上队伍里又死了那么多兄弟朋友,内心深处,巴不得有人冲上来让他们解解恨,所以精悍骑队如渔网撒出,手起刀落,或是比拼箭术——以射中眼眶者最佳,射穿脖颈者次之,射透心口者再次之,若是只能射中腹部、腿脚,那可是要惹来讥讽和笑话的。
  这次雇用护卫和车队的商贾,人数不多,十来个人。除了那个极少露面的青衣马尾辫女子,以及她身边一个失去右手大拇指的背剑女子,还有一个不苟言笑的黑袍青年——这三人好像是一伙的——平时车队停马休整,或是野外露营,相对比较抱团。这拨要钱不要命的商贾主事人,是一个身穿青衫长褂的老人,据说姓宋,护卫们都喜欢称之为宋夫子。宋夫子有两个扈从,一个斜背乌黑长棍,一个不带兵器,一看就是地道的江湖中人,两人年岁与宋夫子差不多。此外,还有三个哪怕脸上带笑依旧给人眼神冰冷感觉的男女,年龄悬殊,妇人姿色平庸,剩下两人是爷孙俩。给扈从们的感觉,就是这拨商贾,除了宋夫子,其余都架子大,不爱说话。
  这天夜里,歇脚于一座已经荒废、胥吏逃散的破败驿站,驿站物件早已被搜刮一空。
  青衣马尾辫女子蹲在驿站外一堵倒塌大半的泥土墙头上。与她形影不离的那个背剑女子,站在墙下,轻声道:“大师姐,再有大半个月的路程,就可以过关进入书简湖地界了。”
  青衣女子有些心不在焉,嗯了一声。
  那位宋夫子缓缓走出驿馆,轻轻一脚踹了下蹲坐在门槛上的同行少年,然后单独来到墙壁附近,负剑女子立即以大骊官话躬身行礼道:“见过宋郎中。”
  老人笑着点头:“徐姑娘还是这般客气,过于见外了。”
  此郎中并非药铺郎中。这位气态儒雅的青衫老人,是大骊礼部祠祭清吏司的主事郎中。
  这个位置,在黄庭国、石毫国这些藩属小国,属于比较大一点的芝麻官,光是礼部衙门,上头就有侍郎,再上头还有尚书,说不定哪天就要被品秩相当的辅官、员外郎给抢了位置。可在大骊,这就是一个极其关键的位置,是大骊王朝最有权柄的三个郎中之一,位不算高,从五品,权极重。除了名义上一个祠祭清吏司郎中该有的职责,还掌管着一国山水正神的评定考核以及举荐权。
  大骊一直不设立江水正神与祠庙的冲澹江,突然多出一个名叫李锦的江水精怪,从一个原本在红烛镇开书铺的掌柜,一跃成为江神,据说就是走了这个郎中的门路,得以鲤鱼跳龙门,一举登上神台高位,享受各路香火。
  而两名女子,正是离开龙泉剑宗下山游历的阮秀、徐小桥。
  至于为何要离开大骊王朝如此之远,就连徐小桥和董谷都觉得很意外,至于他们的大师姐阮秀,则全然无所谓。
  徐小桥见宋郎中像是有事相商的样子,就主动离开了。
  宋郎中走到墙头上,盘腿而坐,微笑道:“我要感谢阮姑娘的大度。”
  阮秀收起一只巾帕,藏入袖中,摇摇头,含糊不清道:“不用。”
  宋郎中笑问道:“冒昧问一下,阮姑娘是不在意,还是在容忍?”
  阮秀问道:“有区别吗?”
  宋郎中点点头,正色道:“若是前者,我就不多此一举了。毕竟我这么个老头子,也有过少年慕艾的岁月,晓得李牧玺那般大小的毛头小子,很难不动心思。如果是后者,我可以提点李牧玺或是他爷爷几句,阮姑娘不用担心这是强人所难,这趟南下是朝廷交代的公事,该有的规矩,还是要有的,丝毫不是阮姑娘过分。”
  阮秀说道:“没关系,他爱看就看吧,他的眼珠子又不归我管。”
  宋郎中哑然失笑。
  此次随行队伍当中,跟在他身边的两位江湖老武夫,一位是从大骊军伍临时抽调出来的纯粹武夫,金身境。据说去军中帅帐要人的绿波亭大谍子,给那位战功彪炳的主将当面摔杯骂娘,当然人还是得交出来。一位出身大骊江湖大门派的帮主,也是七境。此外三人,是一队临时组建的粘杆郎,爷孙两人当中,少年名为李牧玺,是个精通符箓和阵法的修道天才,与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大骊朝廷的粘杆郎,他父亲死于前不久的一场争斗,所以这趟南下远游,对于爷孙二人来说,既是衙门里边的公事,也有私怨夹杂其中。
  这趟南下书简湖,有两件事,一件是明面上的,也不算小了,他这位祠祭清吏司郎中,是话事人,龙泉剑宗三人,都需要听命于他,听从他的指挥调度。
  今年入秋时分,已经多年没有伤亡的大骊粘杆郎,一下子死了两个,一位身份隐蔽的外乡金丹境修士,偷偷带走了一个弟子,这名少年,比较特殊,不但是先天剑胚,还身负武运,引来当地一州数位武庙圣人的关注。大骊势在必得,就连国师大人那边都听到了消息,很重视。
  大概是一报还一报,说来荒唐,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