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5章 来者不善 (第3/14页)
石柔站在院门口那边,有意无意与所有人拉开距离。她知道这些人第一次来大隋求学,一路上都是陈平安“当家做主”。按照陈平安和裴钱、朱敛闲聊时的言语,那会儿陈平安才是个二三境武夫?为何这些放在任何一个大王朝都是天之骄子的人物,好像对于陈平安这个初到书院的外乡人,对于他的安排觉得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李宝瓶在崔东山的小书房那边抄书。裴钱和李槐搬出了崔东山颇为喜爱的棋盘棋罐,趴在正屋门口那边的绿竹地板上,开始下五子连珠棋。规矩是当初崔东山坑惨了裴钱的那种下法。 于禄盘腿坐在两人之间,裴钱与李槐约好了,每个人都有三次机会找于禄帮忙出招。脚踏两条船、担任狗头军师的于禄,比经常斗嘴的裴钱和李槐还要聚精会神。 石柔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外人,可她明明是一副仙人遗蜕的主人。大道可期,未来成就可能比院内所有人都要高。换成宝瓶洲任何一座“宗”字头山门,还不得将她供奉起来?而在这里,谁都对她客气,但也仅此而已,客气中透着毫不掩饰的疏远冷淡。石柔想不明白。 蔡府总算送瘟神一般将那个便宜老祖宗礼送出门。从蔡京神到府上灶房的厨子,都如释重负。大概唯一略有失落的,便是那些有机会伺候那个俊美神仙的俏丽婢女了。 崔东山离开了州城,没有直奔京城,而是寓居于京畿之地的一座大道观内。 道观一位主持斋仪、度人入道,故而在道门谱牒上缀以“法师”尊称的年迈道人,以谈玄论道的名义,登门拜访。 魏羡心知肚明,老道人必然是一个安插在大隋境内的大骊谍子。 这半点不奇怪,崔东山闲来无事的时候,还给魏羡看过一份名单,是大隋如今仍然蛰伏在大骊各地的死士、谍子,三教九流,尚未挖掘出来的谍子自然更多。上边许多以朱笔画圈的名字,崔东山说是专门贩卖情报的货色,属于两面谍子,最好玩,六亲不认,只认钱,跟他们打交道,比较提神。 只是有些出乎魏羡意料,老道人虽是大骊谍子无疑,可简明扼要说完了一份谍报后,真与崔东山各自坐在一个蒲团上,开始坐而论道,谈天说地。听得魏羡直打瞌睡。 老道人离开后,崔东山指了指对面的蒲团,说道:“趁着热乎,赶紧坐。” 魏羡虽然坐下,却没有坐在蒲团上,只是席地而坐。 崔东山从咫尺物中取出一张古色古香的小案几,上边摆满了文房四宝,铺开一张多半是宫廷御制的精美笺纸,开始埋头写字。 魏羡问道:“崔先生为何临时改变主意,离开蔡家,急匆匆往京城这边跑,但是又止步于此?”这是魏羡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崔东山没有抬头,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离题万里,反问了一句:“你觉得人心复不复杂?” 魏羡点头道:“自然。” 崔东山曾是中土神洲公认的书法大家,笔下行云流水,魏羡哪怕是远观,仍是觉得赏心悦目。 崔东山继续书写那份所有谍报汇总后的脉络梳理,缓缓道:“人心,看似难料,其实远远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世人皆贪生怕死,这是人之禀性,甚至是有灵万物的本性,之所以有异于禽兽,在于还有舐犊情深,儿女情长,香火传承,家国兴亡。对吧?越是出类拔萃之人,某一种情感就会越明显。” 魏羡想了想:“是此理,但更多的还是那些模糊杂糅的均衡之人。” 崔东山停下笔,放在瓷器笔架上,抖了抖手腕,讥笑道:“什么均衡,就是糊涂蛋,心性摇摆不定,随波逐流,见美人起色心,见钱财见名利,都想要。想要,可以,就怕不自量力。柳清风、李宝箴、魏礼、吴鸢,这四人就属于聪明人,可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 “担任龙泉郡太守的吴鸢,内心认同我的事功学说,更是我名义上的门下弟子,只是早年受恩于那个在长春宫吃斋修道的娘娘,自认今日所有一切,都是娘娘赏赐而来,所以在私恩与国事之间,摇晃不已,活得很纠结。 “李宝箴所求,并不稀奇,也没有吴鸢那么符合儒家正统,就是为了立功,有朝一日,位极人臣,但是大智若愚,李宝箴暂时还不懂,这会儿还是只知道装傻。可天底下所谓的聪明人,算个屁啊,不值钱。 “黄庭国魏礼,相对而言,于四人中最像醇儒,心中最重,就是山河社稷,苍生百姓。但是格局还是小,看到了一国之地和百年风俗,尚未习惯于去看看一洲之地和千年大计。 “小小青鸾国县令柳清风,是四人当中,我最看好的。只可惜没有修行资质,最多百年寿命,实在是……天妒英才?” 魏羡听到这里,有些惊讶。 崔先生竟然愿意形容别人为“英才”? 魏羡内心深处其实一直在咀嚼崔东山所谓的人心之论。 崔东山从几案上抓起一摞被划分为末流的谍报,丢给魏羡:“这是大骊和大隋两国科举士子最新的落第诗,我无聊的时候用来解闷的法子之一。” 魏羡接住后,崔东山说道:“你大概是想问我判定人心深浅、方向的法子,看似可行,实则世事难测,人心起伏不定,说不定一场变故,就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