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章 千奇百怪 (第6/13页)
,既然争了那一炷香,就要泽被苍生,哪怕神道已崩,也要证明香火不绝,吾道不孤。” “做鬼,天地不要我生,我偏偏要在罡风春雷之中证长生。” 本来还算有那么点嚼头的豪言壮语,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后就完全变了味,显得十分无病呻吟。 崔东山叹了口气,撇撇嘴,自言自语道:“阿良大哥,这话你说还行,我是真不行啊。”他叹气复叹气,重新站起身,“算了,不玩了不玩了,还是办我自个儿的正事吧。” 随后,他转头望向一处无人的地方,说道:“屁大本事就敢学别人行侠仗义,真当自己是阿良啊?这下好了吧,魂飞魄散,灯火飘摇,如果不是碰上精于神魂之术的我,你这会儿在哪里当孤魂野鬼都不晓得,明天能不能见着太阳,还得看你祖坟冒不冒青烟,何苦来哉?” 紧接着,他又伸手指了指前方所有人:“实不相瞒,在我眼中,在座的各位都是蝼蚁。” 鸦雀无声。 崔东山问道:“不信吗?” 片刻之后,寒食江神手中酒杯砰然碎裂。 整座大水府邸,只有他看到了白衣少年身后仿佛有一尊高达数丈的圣人神像立于神坛之上,浩然之气充满天地,正在俯瞰脚下的蝼蚁众生。 他嘴唇颤抖,咽了咽口水。 十一境,还是十二境? 难道真是一位儒家圣人大驾光临,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书院山长之流? 高坐主位的寒食江神咬紧牙关,差点把牙齿磕碎。他坐姿僵硬,身躯紧绷,必须双拳紧握,重重捶在椅把手上,才能强忍住那股起身求饶、下跪磕头的冲动。 黄庭国不过是大隋藩属国之一,眼前这位皮囊貌似稚嫩的不速之客绝不可能是土生土长于此的人物。数百年辛苦经营,对于黄庭国的大佬练气士,他早已烂熟于心,谁能招惹敲打,谁该拉拢示好,他可谓胸有成竹。 儒家七十二书院,每一座书院的山长至少都是十境修为。上五境大神通练气士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距离俗世王朝相对近一些的十境练气士书院山长就已经有资格被世俗尊称一声“儒家圣人”,此外还有佛家的“金身罗汉”,道家的“陆地神仙”,皆是朝野通用的敬称。 这一小撮顶尖练气士,就像那祠庙里的神像,神位够高,但又不算太远,烧香磕头都拜得到,而那些个隐于云雾的上五境老神仙,你提着猪头都找不着庙。 寒食江神眼眶逐渐通红,浮现出一抹淡金色光彩。他仍是竭尽全力不眨眼睛,死死盯住白衣少年身后。视野中,神坛之上,一位气态威严的老者身着一袭雪白长袍大放光明,丝丝缕缕的光线仿佛蕴含着大道至理。 每一缕光线,细看之下,皆由一闪而逝的无数金色文字接连穿起,写有一条条儒教礼仪规矩。这尊圣人法相高冠博带,大袖宽广如鸟翼,无风自摇,腰间悬挂有一枚熠熠生辉的玉佩,如袖珍小巧的一轮人间明月。 做不得假了,千真万确的圣人气象! 寒食江神的身世其实大有渊源,自幼耳濡目染,知晓诸多秘闻内幕,刚好是一个识货的,因此看到这场景,便惊恐万分。若是换成山门普通的中五境修士,说不定就要当成是坑蒙拐骗的某种障眼法了。 寒食江神终于眨了眨眼睛,不得不偏转视线,由于刺痛产生的泪水缓缓滑出眼眶,不过很快就消散了。他自然不愿在这些下属及宾客面前流露出丝毫退缩怯意。漫长的修行生涯,他能够走到今天这步,稳稳坐在这个煊赫高位上,光靠好根骨好机缘而没有坚忍不拔的心性作为支撑,恐怕所有风流早就被寒食江的滔滔江水一冲而散了。 曾经有人教育过他:圣人学问,钻之弥坚;圣人神像,仰之弥高。 如今这浩然天下,不再是那年代久远不可考据的上古蜀国。那个时候的古代蜀国版图之上蛟龙众多,不服天地管束,传言只有杀力惊人的远古剑仙才喜欢来此磨砺剑锋,御剑翻江倒水,以斩杀蛟龙为傲。如今这浩然天下,儒教圣人订立的规矩越来越烦琐缜密,仪轨越来越稳固。 齐静春不是死了吗?如今把持骊珠洞天的圣人应该是从风雪庙脱离出来的兵家阮邛。那么这少年到底是何方神圣?看样子是善者不来来者不善的架势。 不管如何,就是天王老子到了自家地盘,自己也绝无引颈就戮的道理。 寒食江神强行驱散心头阴霾,深吸一口气,左拳微微抬起,轻轻一敲椅把手,看似轻描淡写,但是整座大水府邸都随之一震,与府邸相邻的那段寒食江毫无征兆地骤起大浪,层层叠叠,使劲拍打两岸。 堂内所有人的身形都随之一晃,两名年轻剑修的鞘中长剑更是不堪重负,哧哧作响,挣扎不已,作困兽之斗。 唯独崔东山纹丝不动,身后那尊法身神像更是稳如山岳。 他微微抬头,望着远处坐北朝南的寒食江神,嘴角满是讥讽之意。 大水府邸虽然临江而建,事实上府邸底下另有玄机,早已凿出深广水道,故而与寒食江气运紧密相连,本身就是一处大型法阵。虽然它不如一些顶尖仙家的护山大阵或是王朝京城的护城大阵,可道行极深的寒食江神只要位居其中,不擅自离开这块地界,就可以拥有类似一方小天地的玄妙加持。 能够破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