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节 (第2/2页)
决定去继续买东西。 现在不去那些大百货公司,应该没有那么贵了。 她先去中药铺子,买了一些看诊行医用的东西,比如药枕和药箱。 然后问了好几个米粮铺子,才找到一点点陈年的粳米,不到十斤就要她一块袁大头。 姜宜凝舍不得买,很惊讶地问粮铺的伙计:“……为什么这么贵啊?你们是没米了吗?” 物以稀才为贵啊。 “呵呵,这跟有没有米有关系吗?侬过几天再来,有小黄鱼都买不到米!”伙计趁着掌柜不注意,偷偷跟姜宜凝说:“侬还是去旁边的铺子买些二号粉吧,不然过几天真的什么都买不到了。” 姜宜凝:“……为什么要买二号粉?” 伙计愣了一下,“因为最好的面粉是一号粉,侬也买不起啊……三号粉和四号粉太粗了,侬这个太太带着小孩,应该也不会吃。只有二号粉质量不错,价格也没有一号粉那么贵。难道侬不应该买二号粉吗?” 姜宜凝:“……” 受教了,原来这个时候的面粉分的是一、二、三、四号四个品种,其实还蛮好记的。 “……这样啊,那是不是去年的粮食减产了?为什么现在连米粮铺子都不卖大米和面粉了?”姜宜凝本来还想囤点粮食的。 伙计伸出手指,指了指天,又指了指背后的掌柜,声音压得更低:“……变天了,老板们都是会做买卖的……都说好了呢……等新米收上来,更要做文章呢……” 姜宜凝心里一沉,这些老板是要上天吧?这个时候联合起来想搞事情? 她试探着问:“过几天新米都要收上来了,难道你们铺子还不卖吗?” 今年看起来是丰收年,他们囤得起吗? “呵呵……太太,侬要不听劝,阿拉也不多说了,侬这边请。”伙计见姜宜凝只问不买,也不想跟她废话了,几乎把她搓着赶出去。 姜宜凝拉着锵锵的手站在那米粮铺子门口,扯了扯嘴角,心想这老板打错了主意吧? 既没有灾荒导致粮食减产,也没有兵荒马乱的,他们还想囤积居奇,给新政府一个下马威? 真是疯了。 姜宜凝也不打算这时候花冤枉钱买粮了。 她相信这个新政府,也知道这个新政府的能力。 不管怎么说,新社会里平民百姓一口饭还是有的吃的。 不像在旧社会,真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既然不打算买粮食了,她就返回中药铺子,买了点常用药材,特别是农村里经常用到的退烧药,比如柴胡,还有后世鼎鼎大名的板蓝根,以及金银花,山楂和决明子。 这些东西虽然也不便宜,但是比刚才米粮铺子里那些大米面粉可便宜多了。 中药铺子大概囤积居奇也没用,所以也不费那事儿。 姜宜凝买了一包药材,直接放进她刚买的药箱里。 那是可以斜背在身上的药箱,跟部队卫生员用的医药箱其实挺像的。 这样一路逛过来,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 姜宜凝拎着大包小包,还牵着一个小孩子赶到永安路口的时候,老韩头已经等在那里。 “姜同志买了这么多东西啊!这是要搬家吗?”老韩头爽朗的笑,爬下车帮她把那些包袱和手提箱拎上牛车。 姜宜凝笑得眉眼弯弯,“谢谢老韩同志,我们不是要搬家,是要安家。以后我跟锵锵就在南嘉村住下了,还请老韩同志多多关照。” “哈哈哈哈……没问题啊没问题!姜同志还买了药箱?姜同志也会看病吗?”老韩头等姜宜凝和锵锵在牛车上坐好了,扬起鞭子啪地一声甩了一下,赶着牛车往回走。 他看见姜宜凝斜背着的药箱,随口问了一句。 姜宜凝把锵锵揽在怀里,笑眯眯地说:“是啊,我是学医的。现在没有工作了,打算在村子里开个医馆。挣不挣钱的无所谓,主要是要结个善缘,帮乡亲们治治头疼脑热什么的。” “那太好了!”老韩头高兴地不得了,一边赶车,一边扭头说:“阿拉那边四里八乡只有晏郎中一个大夫,现在又有了姜大夫,阿拉以后看病也会方便一些。” 言辞中对姜宜凝已经敬畏起来。 姜宜凝笑而不语。 她一个年轻姑娘,带着个小孩子住在乡下,如果单独住,日子是不可能好过的。 所以她宁可不要张桂芬的青砖大瓦房,也要跟韩家人挤在一起。 等她的医术名声打出去,也有了自己赚钱的门路,再去盖自己的青砖大瓦房。 女人能够独立的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稳定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被别人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 有门手艺,能挣钱养活自己,这是独立生活的大前提。 再说她也不想住张桂芬住过的房子。